箱式叠压供水设备的水箱作为储水与应急供水的核心部件,若出现水质二次污染(如浊度超标、细菌滋生、异味产生),不仅影响用户用水安全,还可能堵塞泵组与管路。解决该问题需先明确污染根源,再通过科学清洗、材质升级、系统优化等手段彻底治理,并建立长效防控机制,确保水质符合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。那么,箱式叠压供水设备的水箱出现“水质二次污染”怎么办?接下来三利给水就给大家解答一下相关的问题。
箱式叠压供水设备的水箱出现“水质二次污染”怎么办?
一、精准定位
1.水箱材质与结构缺陷
若水箱采用普通碳钢材质且未做防腐处理,易发生锈蚀,铁锈脱落导致水质浑浊;水箱焊接处焊缝不平整、存在死角,易堆积杂质与微生物;通气孔未装滤网或滤网破损,灰尘、昆虫等异物进入水箱,成为污染载体。某小区碳钢水箱因焊缝锈蚀,水质浊度从0.5NTU升至3.2NTU,远超标准限值(1NTU)。
2.清洗维护不及时
水箱长期未清洗(超过6个月),会滋生青苔、细菌(如大肠杆菌),底部沉积泥沙、铁锈等杂质。尤其夏季高温时,水温升高至25℃以上,细菌繁殖速度加快,24小时内菌落总数可从10CFU/mL增至1000CFU/mL以上。部分用户因担心影响供水,拖延清洗,导致污染持续恶化。
3.水箱水位控制不当
水箱水位长期过低,水流停留时间过长(超过48小时),形成“死水”,溶解氧降低,易滋生厌氧细菌;水位频繁波动且补水不连续,会导致水箱内水流紊乱,底部沉积物被搅动,引发水质浑浊。某商业综合体因水箱水位设定过低,水流停留72小时后,检测出异味与军团菌。

箱式叠压变频供水设备
4.系统设计与联动缺陷
水箱进水管未安装倒流防止器,市政管网压力骤降时可能发生污水倒灌;水箱与泵组连接管路上止回阀失效,泵组停机时水锤冲击导致管路锈蚀物脱落;叠压供水与水箱供水切换时,水流混合不均,也可能引发水质波动。
二、科学治理
1.紧急停水与排水
发现污染后立即停止水箱供水,切换至市政叠压直供模式(确保市政压力满足需求);打开水箱底部排水阀,彻底排空水箱内污水,同时打开人孔盖通风,降低水箱内湿度。
2.彻底清洗与消毒
佩戴防护装备(手套、口罩、护目镜)进入水箱,先用高压水枪(压力0.3-0.5MPa)冲洗水箱内壁、焊缝、死角,去除青苔、沉积物;再用浓度为200mg/L的含氯消毒液(如次氯酸钠)擦拭内壁,静置30分钟,确保消毒彻底;最后用清水反复冲洗3-4次,直至出水浊度≤1NTU、余氯含量0.3-0.5mg/L。
3.材质升级与结构改造
若水箱材质锈蚀严重,更换为304或316L不锈钢水箱(食品级材质,耐腐蚀性强);对焊缝进行打磨抛光,消除死角;在通气孔加装不锈钢滤网(孔径≤0.5mm),进水口安装倒流防止器,防止异物进入与污水倒灌。
4.优化水位与供水逻辑
通过控制柜重新设定水箱水位,将最低水位设为水箱容积的1/3以上,确保水流停留时间≤24小时;调整叠压供水与水箱供水的切换逻辑,当市政压力≥0.3MPa时优先启用叠压模式,水箱水位低于1/2时自动补水,避免水位频繁波动。
5.水质检测与验收
清洗消毒后,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水质(检测项目包括浊度、菌落总数、大肠杆菌、余氯等),确保全部指标符合GB 5749-2022标准;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水箱供水,初期排放3-5分钟清水,避免管道内残留消毒液影响水质。

箱式叠压变频供水设备
三、长效防控
1.定期清洗消毒机制
制定水箱清洗计划,每3-6个月清洗1次,夏季高温时缩短至2个月1次;清洗后及时记录清洗时间、消毒方式、检测结果,建立水质档案。
2.日常监测机制
每月检测水箱水质(浊度、余氯),每周检查水箱水位、通气孔滤网、进水管倒流防止器,发现滤网破损、水位异常立即处理。
3.系统联动维护机制
每季度检查泵组止回阀密封性、管路锈蚀情况,每年对叠压与水箱供水切换逻辑进行校准,确保系统运行稳定,从源头减少污染风险。
箱式叠压供水设备的水箱出现“水质二次污染”怎么办?以上就是三利给水给大家分享了相关的问题。箱式叠压供水设备水箱水质二次污染的处理需坚持“先治理后防控”,通过彻底清洗、材质升级、逻辑优化解决现有问题,再依托定期维护与监测建立长效机制,才能持续保障供水安全。